善易者不卜 - No Predict as I-Chinger
《周易》的核心是“贞”,也就是正定。内外环境变化,保持自身的正定,尽可能的应对,如果实在违背正定,那就凶险。但是即便凶险又怎么样?如果仍然坚持正定,还是会去践行,还是会凶险。易而不易的内核,如果丢失了正定,剩下的还是“你”自己么?
学易经的目的其实是希望达到自然而然维持正定的那个境界。儒家借用了周易的核心,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过程,(对应佛教也是一样,)
志,定方向 => 学,沿着方向摸索学习 => 立,完整经历,获得成功(存我相);
不惑,建立完整的个人观念和体系(人生观),不被外物困扰(无我相,存人相);
知天命,接受客观外物(世界观),存在即合理(无人相,存众生相);
耳顺,接受主观外物(无众生我相,存众生人相);
从心所欲不逾矩(无众生相)。
后后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是一脉相承,一个可以践行的解。
占卜,是古术五部“山医命相卜”之一。原本的逻辑是,
强壮自身(山)<=>
推己及人(医)<=>
时空大趋势(命)<=>
环境和研究主体的相互影响和反馈,主体和相对稳定一部分(相)
环境和研究主体的相互影响和反馈,环境和相对动态一部分(卜)
要是有牛人能通读,从山术入手,一直学到卜术,没有什么大的问题。但是如果把卜术单独拎出来学就出现矛盾了。
不提天人交感、潜意识大海的理论基础,单是卜术以“触机”感应,研究动态的未来,本身是对正定心性的挑战。
如果没有正定的心性,
在修炼正定的过程中接受触机,本身是否定正定;
而对于做出占卜的结果,有了心理预期,就会潜意识的根据结果调整处事,又是对正定的挑战;
不管结果准或者不准,又会对一开始的选择做出肯定或者怀疑乃至否定,进入新的尝试或者懊悔之中,不管是哪种,都是对正定的挑战;
尝鲜后再次尝试或者不甘心再试一次的心态,会进入持续正定挑战螺旋。
如果有了正定的心性,不管占卜的结果如何,都不会改变处事方式。既然这样,再去占卜,那是闲的蛋疼。
如果是真的想学习周易并践行的,不建议同时玩占卜。为了“玩”把“本”丢掉了,没必要。当然,只是“研究”易经当做玩的或者只是学术产出的,爱干嘛干嘛,不在此列。
荣格说:“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,你却称之为命运。”
佛偈说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。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”
对普通人来说的学习和修心方法是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Last updated